free simple site templates

網路實名制的衍生問題

俗話說: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。面對網路實名制,業者亦自有應對或規避的手段。例如,某些日訪問量可能超過10萬人次的網站刻意不公開瀏覽次數,也有其他網站選擇繞道海外。2009年4月,韓國政府要求影音平台YouTube實施網路實名制。YouTube母公司Google的回應是關閉YouTube韓國版的影片上傳和留言功能,但韓國使用者仍可透過國際版YouTube上傳影片或留言(Hankyoreh, 2009)。Google隨後在公司的韓國網站發表官方聲明,宣稱「Google相信言論自由是我們最應堅守的網路原則」。雖未明言,但「網路實名制危害言論自由」的暗示不言可喻。

2009年開始,推特(Twitter)、臉書(Facebook)等社交網站進軍韓國,並迅速風靡全國。2011年3月,韓國放送通信審議委員會以「社群媒體平台屬私人領域」為由,判定社交網站不適用實名制。這也提供韓國本土網站另一條規避法規的管道:許多網站開始提供使用者「登入Google、Facebook或推特帳戶以發表留言」的選項,使用者因此能合法「繞道」,不需實名申請帳戶便可留言。

各種業者發展出的「對策」,印證了Zittrain的說法:網路實名制在實行上難以貫徹。批評者就指出,政府沒有為法規制定適當的配套方案;實際上,無論是政府或業者,都難以查驗使用者是否使用真名或真正的身分證字號。而這對海外使用者格外不友善的規定,也導致另一弊端──網路上出現大量韓國公民姓名及身分證字號的清單,供國外使用者借(盜)用申請帳戶。許多網站甚至提供「韓國身分證字號生成器」,只要輸入韓國人的出生年月日,就能自動生成身份證號碼(東亞日報,2006)。

韓國公民個人資料外洩的危險,不只來自國外網站的暴露。網路業者迫於政府法規,往往過度蒐集使用者個資,也因此成為駭客攻擊的主要目標。2011年7月,韓國入口網站Nate及國內最大社交網站Cyworld遭駭客攻擊,約3500萬名使用者的個人資料被盜(韓國2010年總人口約為5000萬)。這些遭洩的個資極其詳盡,使用者的姓名、生日、電話、住址、電子信箱、密碼及身份證號碼,皆未幸免於難。同年11月,韓國遊戲公司Nexon服務器遭駭客入侵,再度流出1300萬名使用者個資。

在網路實名制實施之初,購物網站和企業網站一度成為最大受惠者。由於擁有使用者的身分證字號,這些網站能輕易得知對方的性別、年齡和生日等,並進一步利用這些資料將顧客分類,進行目標市場行銷。然而,海量使用者資料的另一面,是網路安全的極高風險──一旦使用者個資遭洩,輕則有接不完的電話行銷、垃圾郵件或簡訊,重則可能導致身分被盜、信用破產的不堪後果。

© Copyright 2019 TWNIC - All Rights Reserved